“贪大求洋”是压垮商业实体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下岗潮后,许多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在小区、街巷开起了便利店、小超市等,甚至出现过“就业一条街”的繁华景象。21世纪初期,杭州市政府曾结合城市拆违、道路改建、街区整治等出台文件,允许拆迁后形成的沿路、沿街住宅“破墙开店”,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应该说,这些举措在为便利职工自谋职业、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繁荣市场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蜂拥而起的招商引资潮,以几乎零地价、免税收或税收返还、高管人才补贴等优惠政策,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大型超市与商场,让落地处周边出现了3~5公里的“死亡圈”。

原本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小商店、小型品牌店等一夜之间纷纷倒闭,原来已就业的人员再次失业,成为政府的包袱。沃尔玛“5公里死亡圈”神话让开小店的下岗职工再次失业,垄断了周边消费市场后掌握了价格权;奥特莱斯的疯狂扩张又一次横扫国内高端消费群体,未来可能还会在更大程度上冲击国内高端消费品市场,进而形成品牌占领……我们的消费市场就这样一步步地丢失了。许多时候,与其说是国外企业击垮了国内企业,不如说是“贪大求洋”的地方政府官员自己击垮了自己。虽然大型超市与商场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城市形象、繁荣了城市商业、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若算上几乎零地价的地皮占用、几乎全部或部分返还的地方税收、劳务用工优惠政策,以及为缓解大型商场、超市周边的交通拥堵所投人的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能落得多少好处,也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以前的一些小便利店、小商店、小超市等虽然规模不大,但便利了老百姓;虽然纳税不多,但税收都是如数人库,政府并没有给予多少税收、租金方面的优惠政策。

如果你去欧美、日本、新西兰等地,随处可见城市中散布着大量个性化小商店、便利店,货品大到日用电器、小到日常用品,经营得红红火火,却鲜见沃尔玛、红星美凯龙这样的“庞然大物”,然而大街小巷却也热热闹闹、井井有条,繁荣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大型超市和繁华商脚为何这些“庞然大物”交不了多少税,并且容易造成城市拥堵,地方政府还热衷于引进呢?不客气地说,是“贪大求洋”之心在作祟。地方官员们总以为大的就是好的、国外的都是好的。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中,对外资企业的奖励比内资企业要高,以致有些官员帮忙出主意,让内资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公司,将自己变为外资企业,再到国内投资。这样“内资”摇身一变就成了“外资”。有些商场为引进国外的一线品牌,甚至免费提供摊位、免费装修店面,还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不平等使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始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态下,如何让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竞争?在一个又一个领导意图、一波又一波招商政策的摧毁下,原先依靠规范经营获取利润的实体店“双拳难敌四手”,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被美国舆论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总统”的里根1981年在国会的一次演讲中曾说:“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常的就是工厂、农田和商店里钱回家的人们…”试想,如果当初能将这些优惠政策用于扶持个体户、个体商店,让这些普通老百姓自食其力,最终的结果会是藏富于民,财富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国外大企业掠夺走或向国内的一小部分富豪集中。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分散在小区、街巷中的便利店、小商店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沃尔玛自1996年进人深圳开设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后,陆续在全国开设了几百家商场。当然,现在这个数字估计有点变化了,因为有许多沃尔玛门店已经关停了。当年红红火火的“庞然大物”沃尔玛、家乐福等,却在同质化竞争和电商的双重夹击下或摇摇欲坠,或停业关闭。这或许意味着大卖场式的消费即将被一种更小巧、更便捷、更丰富的形式所取代,虽然我不能准确地描绘出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前景,但可以肯定的是,体验经济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